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6112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病理模型研究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程方平 指导 张腊荣 吕文亮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 430061

    关键词:湿温病;湿重于热证;动物模型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990312 摘要 按温病学理论及现代研究方法,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模拟了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医辨证角度观察其症状和体征,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本实验将为研究湿温病湿重于热证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病理模型。

    中国图书分类号 R254.2+2

    笔者从温病学理论和临床出发,采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模拟建立了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动物病理模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1 动物及分组 选用纯种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重2kg左右,肛温在38.4°C雌雄各半。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分成二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组8只。各组实验前体重、体温、饮食量、饮水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购自湖北省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中心动物房)。

    1.2 药物 大肠杆菌:每毫升含5000万个菌(购自湖北中医学院微生物实验室)。造模中药:大黄、枳实、厚朴,药物重量比为1.5∶1∶1(购自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房)。碾末水煎两次,每次煎30分钟,过滤混合后药汁浓缩为100%药液,4°C冰箱保存备用。

    1.3 造模装置 自制自动调节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造模箱:聚乙烯塑料结构85cm×50cm×50cm箱盖用有机玻璃制作,侧壁及箱底分别设有通气孔及出水孔;加湿器:RC-D201型;控温仪:WMCR型;加热器;干湿温度计等。

    1.4 模型复制方法 模型组于实验前一天禁食,自由饮水,测体温、体重后,每日分别混合灌服54°C白酒7ml+造模中药7?ml/2kg。共4天,并一次性给足食料、水。第5天放入造模箱中,造模箱内温度控制在29°C±2°C,相对湿度控制在95°C±3%,造模箱底铺垫4cm厚的湿锯末,昼夜刺激,并每天灌服54°C白酒5?ml+油脂10?ml/2kg,1次/d,连续1周。实验第12天再次测体温后,用大肠杆菌(5000万个/ml/2kg)口腔灌服。正常对照组在正常环境中,喂养成分固定的混合兔饲料。
, 百拇医药
    1.5 观察指标 主要依据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温病学》(五版)中,所拟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筛选出能在家兔身上较易观察到的现象,作为对模型进行验证的指标:

    1.5.1 体温:分别于造模前、灌服大肠杆菌后12h内,每2h测动物肛温一次,以后于24h、36h、48h分别测肛温一次。采用半导体数字液晶体温仪肛门测量。

    1.5.2 饮水量及食量测定:分别取放入造模箱前后的平均饮水量和饮食量。

    1.5.3 一般情况观察记录:包括体重、精神、活动量、呼吸、毛色、苔色,二便。

    2 结果

    2.1 发病经过与症候表现

    造模动物未放入造模箱前,可见舌淡苔白,便溏,饮水量明显减少,食纳减退,倦怠,消瘦等脾胃虚损症状。放入造模箱8天后,上述症状更甚。灌服大肠杆菌后,体温明显升高,最高达40.4°C,达高峰后稍下降,平均39.47°C,6小时约高于灌服前1°C以上。2天后,造模组动物仍表现为发热,饮食减少,不欲饮水,消瘦,蜷缩耸毛嗜卧,毛色蓬乱枯槁无光泽,喉间痰鸣有声,大便溏,小便短少混浊腥臊,舌质暗淡,或灰暗无华,苔白滑或灰润或微厚腻等湿重于热症状。
, 百拇医药
    表1 造模期间模型组与正常组动物体温变化 组 别

    n

    造 模 时 间

    2h

    6h

    12h

    24h

    48h

    正常组

    8

    38.54±0.24

    38.36±0.29

, 百拇医药     38.43±0.29

    38.63±0.31

    38.45±0.35

    造模组

    8

    39.3±0.18

    39.54±0.45

    39.71±0.27

    39.60±0.23

    39.23±0.25

    2.2 体温变化
, 百拇医药
    从表1可以看出:造模动物于造模第12天灌服大肠杆菌感染后2小时,体温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维持时间长,持续48小时仍不退。

    2.3 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变化

    表2 模型组动物造模前后,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变化(X±SD)

    造模前

    造模后

    P值

    体重(kg)

    2.27±0.21

    2.1±0.18

    P<0.01
, 百拇医药
    饮食量(g)

    75±25

    26.9±0.86

    P<0.01

    饮水量(ml)

    121.64±19.36

    39.39±4.2

    P<0.01

    从表2可以看出,造模组动物在造模前后体重明显下降,饮食量、饮水量明显减少,二者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3.1 关于病因的模拟
, 百拇医药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多因内外合邪所致。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及“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明阳,中气虚则在太阴。”叶天士亦云:“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本课题依据以上理论,并借鉴脾虚及湿热造模经验,创造具备湿重于热证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即首先用白酒和复方造模中药及饮食不节,使造模动物出现中气虚后,去造模中药(防止对其酿湿的负面影响),灌服过量白酒、油脂,使之更伤脾胃,促成内湿的形成。并放入人工模拟气温偏低、湿气较重的长夏气候造模恒温箱内。又“客邪再至”,主要是感受湿热病邪,包含了病原微生物等在内。故口腔灌吸适量大肠杆菌感染。湿温病整个发病过程缓慢,故动物造模时间较长。作者认为湿温病湿重于热证必须注意的因素有:中气虚、内湿停聚;外界的温度湿度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造模时间等。且就一般发病而言,本病初起多为湿重于

    热证。故采用多因素综合造模的湿温病湿重于热证动物模型,较为符合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理论及临床实际。
, 百拇医药
    3.2 关于症候模拟

    ①发热:是温病湿热证必有的主症,但湿重于热证,其身热不扬,多表现为身热稽留,热象不显,而本实验造模组动物比正常组高1°C左右,持续时间长,从而说明因湿热合邪,湿遏热伏,热蕴湿中,热势得不到宣扬透达之故。为本证发热特点;②不欲饮:从模型来看,饮水量大幅度下降,由于干燥饲料,必须少量饮水以辅助下咽,类似人的“渴不欲饮”;③纳呆、消瘦:动物造模前后,食量百分比为36%,重量百分比为93%,均说明湿热病证与中焦功能的虚损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互为因果,恶性循环;④全部动物所见小便短少黄热、混浊腥臭,大便软溏,喉间噜噜有声,此与损伤脾胃,影响三焦功能,水液代谢失常,三焦湿中蕴热有关;⑤本实验复制了舌质淡红或暗红,苔白腻或白滑而厚,神情倦怠、嗜睡,活动减少,凛凛然蜷缩耸毛、蓬乱无泽等症候。而神情倦怠、嗜睡、活动减少,与人类头身困重这一症候相似。以上说明本实验多因素综合复制的动物模型证候与湿温病湿重于热证是基本相符合的。

    省教委科研课题

    收稿日期:1998-11-25, 百拇医药